——《奇特的一生》书评


奇特的一生

概述

《奇特的一生》是1979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,作者是俄罗斯的格拉宁,译者是侯焕闳、唐其慈。该书主要讲述的是[[柳比歇夫]]五十六年如一日的对个人时间进行定量管理的故事,他把个人时间用到了极致,极大的消除了时间浪费,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。

他是一个成就极高的人。

他是一个昆虫学家、哲学家、数学家,他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,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,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(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)。他的著作涉及科学史、农业、遗传学、植物保护、哲学、昆虫学、动物学、进化论、无神论、数学等领域,他的治学博大精深,既是一个狭隘领域的专家,又是一个杂家。

他是一个奇特的人,一个意志坚定且十分自律的人。

他从26岁起,就提出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———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,并开始写日记记录每日的工作时间,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,五十六年间从未间断一天。

他的日记记录都是简短的事务性的记载,每天干什么事,用了多长时间。包括研究工作、开会、写作、写信、读书看报、娱乐休闲等。每天如此。比如:

“乌里扬诺夫斯克。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。分类昆虫学(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)——三小时十五分。鉴定袋蛾——二十分(1.0)
附加工作:给斯拉瓦写信——二小时四十五分(0.5)。
社会工作:植物保护小组开会——二小时二十五分。
休息:给伊戈尔写信——十分;《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》——十分;列夫·托尔斯泰的《塞瓦斯托波尔纪事》——一小时二十五分。


基本工作合计——六小时二十分。”

他对“时间下脚料”的利用,考虑得无微不至。根据出差时间长短决定带多少书,在火车上看什么书,在电车上看什么书,都有规划。清晨头脑清醒时看严肃的书籍(哲学、数学方面的),钻研一个半小时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——历史或生物方面的著作,脑子累了,就看文艺作品。

“坐电车,我看的不是一种书,有两三种书。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(例如在列宁格勒),那就可以有位子坐,因而不仅可以看书,还可以写字。如果电车很挤,有时候只能把着扶手杆勉强站住,那就需要小册子,而且要比较轻松的。现在列宁格勒有许多人在电车上看书。”

他把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十个小时,分成三个单位,或六个“半单位”,正负误差不超过十分钟。

他把每天的工作活动分成两类: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(写书,搞研究)和例行工作(看参考书,做笔记,写信)。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、讲课、开学术讨论会、看文艺作品,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。他每天只合计第一类工作的时间,并且是剔除了间歇和休息时间的纯时间。

“常常有人说,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。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。可是拿纯时间来说,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。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,最高纪录是十一小时三十分。一般,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,我就心满意足了。我最高纪录的一个月是一九三七年七月,我一个月工作了三百一十六小时,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七小时。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,应该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;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,最后形成了我现在使用的方法……”

他每月坚持做小结,每年做年度总结和计划。分析是否完成了计划,效率同比、环比变化如何,什么没有完成,为什么。

“……一九六六年,第一类工作共计一九o六小时,原计划为一九00小时。与一九六五年相比,增加二十七小时。平均每日五·二二小时,即五小时十三分。”

从他的总结来看,1966年全年平均每天的第一类工作时间达到五小时十三分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。

他可以准确算出每项工作的时间消耗,他的每一篇论文、文稿都有“成本”核算,文稿上均有注明具体时间开销,从几月几日到几月几日,共用了多少小时,每个步骤用了多少时间。

他是一个幸福的倒霉鬼

大自然赋予了他完成计划的一切条件:才能、长寿;他还制定了一个时间统计法,并一直遵循着这个时间统计法来使用时间和精力。可惜,他并未完成原定的计划。在生命将终的时候,他明白自己的目标并没有达到,而且永远也达不到了。根据他的时间统计法,他可以精确地计算出,还差多少就可以达成他立下的目标。从这一点来说,他是一个不幸的人。

但是,他的一生几乎一直从事他想干和爱干的工作,他又是一个幸福的人。

他是一个怪人

他不去为出版自己的著作而钻营,不到编辑部去奔走,他也不去讲情求告,他舍不得把时间耗费在这些事上。

他避免必要的串门和喜庆活动。

可是在一件事上他却一直很“大方”,那就是写信。他每年要写三四百封信,有的长达几十页。他的通信对象有研究所、学会、院士、新闻工作者、工程师、农学家等,他的某些书信甚至写成了专题论文和学术论文。

一个真正的医生能为一个人,为一个病人而竭尽全力,柳比歇夫也是这样,当有人需要他的时候,他可以献出一切。不管他多么珍惜时间,他也能把它贡献出来。在他身上没有那种吞噬一切的、除了科学没有其它的着迷现象。科学、学术活动不能也不应当是最高的目标。应当还有比科学、比时间更为珍贵的东西……

写信是柳比歇夫实际能够给予人们的一种小小的帮助。由于有可能帮助人,他变得十分慷慨,他忘掉了时间,不惜一切,全力以赴。他的评语实际上是一篇非常详细的评论。他无私、无偿地做这些事。他分析错误,找出可疑之处,进行论争;他还做编辑的工作——改正错误、指出问题、提出建议。不太认识的人、完全不认识的人来向他求教,他也不拒绝。

他超越了自己,他是一个成功的人

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:试验在写、读、听、工作、思索各方面,他到底能干多少?干多少?怎么干?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,力不胜任;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,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确。这是一条永不停顿的自我认识的道路。

通过小小的时间统计法,柳比歇夫的时间获得了不同的质,每一秒钟都过得很有意义。

他的时间如水晶般晶莹、匀称,使人为之惊叹不已。

一点感悟

这本书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,看完后,我对柳比歇夫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十分钦佩,对他奇特的人生无比敬仰,对他的惜时如金非常赞赏,对他的时间统计法心向往之。

通过阅读本书,让我明白了命运赋予我们的时间是无价之宝,善用时间的人用它来创造的价值能够有多大,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利用它来给自己,也给别人,给周围的人们带来最大的利益,才不算虚度此生。

书中介绍的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的主要原理是记录时间、分析时间、消除时间浪费、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。一般包括记录、统计、分析、反馈等步骤。

他的方法简单易学,人人能学会、个个可实践,只要不断坚持,就一定会有收获。

个人强烈推荐每一个渴望改变现状、积极要求上进的人认真阅读此书,并积极实践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,你将因此获益匪浅、焕然新生。

子曰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。朋友们,立即行动起来吧,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。